怎么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?
因為我國的科技界也存在著一種“幸存者偏差”:往往是學術界、理論界為工業界代言。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現象:領導或媒體了解現代科技時,咨詢對象往往不是工業界人士,而是學術地位很高的學者。然而,有話語權的專家未必真正理解工業、也不理解企業和工程師是如何工作的。
但是,學術界是如何獲得工業領域的話語權的呢?
建國之初,我國從蘇聯引進了一臺PID控制設備。那個時候,企業里的人從來沒聽說過PID調節器是什么東西,更不知道怎么使用。這時,剛從美國歸來的周教授得知后,幫助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。當年的這件事,讓周先生獲得了極大的聲譽。當然,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,并在社會上傳為美談:看,知識就是力量!

現代工業的特點之一,是與科學知識深度結合。在建國之初,中國的工業非常落后、嚴重缺乏懂得現代科學知識的人才。國內有限的人才,往往來自留學生群體,并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。改革開放之后,國家強調向科技現代化進軍、強調技術創新,但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仍然相對落后。缺乏人才、知識和信息。這時,往往還是需要院校的科技人員為企業帶來新的信息和知識。
這樣,由于歷史的原因,我國科技發展的話語權往往掌握在院校專家的手里。
然而,改革開放之后,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。過去相對合理的做法,逐漸變得不合理。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大概有三點。
首先是高等教育的發展。改革開放之后恢復高考,迅速培養了大批的科技人才,大大緩解了我國人才短缺的問題。90年代開始,高校連年擴招,甚至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。這時,企業里面掌握科學知識的人越來越多。在有些企業,大學生只能從事工人的工作。這時,僅僅掌握通用科學理論知識的人才,難有競爭力了。
其次是先進技術的引進。改革開放之后,中國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。寶鋼就是其中之一、是改革開放的代表作。寶鋼的引進,將中國鋼鐵生產的技術水平迅速提升了幾十年。從技術水平上看,引進技術比我國院校自主開發的要高很多。只有在企業工作,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學習到這些技術。相比之下,院所科技人員對現代科技的理解反而顯得膚淺了。而且,現代科技離不開現代管理。只有把科學知識和管理方法融合在一起,才能服務于現代化工業企業。如果科技成果無法與管理制度融合,技術就難以走向實用。而院所的科技人員,對現代化管理的理解普遍較淺。
第三是互聯網的發展。互聯網導致信息傳播效率的極大提升。科技人員在自己的家里,就可以閱讀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文獻,而不一定依賴于院所的圖書館。
最近幾年,我國企業的科技發展令世界矚目。除了航空、航天、高鐵等國企,以華為、大疆等為代表的中國民營企業,也走在了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道路上。這說明,我國的科技發展正在發生著本質性的變化。話語權之爭,也就開始凸顯出來。
有些朋友或許會問:國外一流的高校,不也是掌握著科技的話語權嗎?要回到這個問題,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另外一個問題:科學、技術和工程的差異。國外的高校,引領科學的發展、能產生新技術的萌芽;而實用的技術和工程,還是企業來牽引。
作者:郭朝暉(工學博士,教授級高工。企業研發一線工作20年;優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學家;東北大學、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。國內知名智庫、走向智能研究院的發起人之一。原寶鋼研究院首席研究員)
